核技术有望用于冷链新冠病毒消杀
澎湃新闻3月13日从中核集团获悉,近日,中国同辐与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确定了利用小型辐照仪开展新冠病毒灭活的实验方案,其中中国同辐负责设计和提供专用辐照设备,中科院微生物所负责病毒辐照前后的检测评价,该实验方案已通过审批并予以执行。
该项目的主要研究目标是开展新冠病毒辐照消毒研究,建立新冠病毒辐照消杀工艺,为进口冷链食品新冠病毒辐照消杀提供依据。研究成果对于进口冷链食品新冠病毒的消杀处理及重要国际赛事的新冠病毒防疫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将核动力喻为核领域的“重工业”,同位素与辐照技术等非动力核技术就是该领域的“轻工业”。辐照灭菌,利用钴源发出的射线或加速器产生的高能电子束照射被灭菌物品,由于射线及电子束具有穿透力,能改变物品中的微生物结构从而实现杀菌。
中国同辐有关负责人介绍,中核集团将在国家原子能机构的指导下,联合各方根据新冠病毒的实际辐照灭活剂量制定加速器辐照和钴源辐照装置的辐照加工工艺,推动建立团体标准或行业标准。中核集团将继续开展新冠病毒辐照消毒研究,推动冷链食品新冠病毒防控辐照消毒工业化示范应用,为冷链食品新冠消毒提供一种便捷、无害的技术手段。
据介绍,中核集团技术攻关项目团队已开展冷链食品中新冠病毒灭活模拟工艺研究,在近3个月时间内,利用2种模拟新冠病毒开展了系列辐照灭活工艺实验,取得了大量的实验数据。模拟实验表明,较低的辐射吸收剂量就可以达到灭活效果,且对食品安全不构成影响。
目前,研究团队初步确定新冠病毒辐照灭活剂量范围,但利用新冠病毒完成实验灭活剂量验证工作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国际上也没有类似的文献报道和研究工作供参考借鉴。
联合课题组广泛调研、多次研讨,反复对实验方案进行优化,中国同辐和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多次召开协调会,研究解决项目开展过程中存在问题,最终项目得以顺利推进。
医疗卫生健康领域是辐照技术最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尤其是医疗用品的消毒灭菌。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披露的数据显示,目前每年大约有1200万立方米的医疗器械由辐照技术进行消毒,全球生产的所有一次性医疗器械中有40%以上采用辐照灭菌。医院里常见的一次性输液器、针管、手术器械等,都是经过辐照消毒。
自上世纪以来,国际社会就广泛利用辐照技术对食品进行消毒灭菌。目前用于新冠病毒防控消毒的技术主要有化学消毒和紫外消毒等,但化学消毒可能造成食品中化学试剂残留,紫外消毒仅仅局限于食品包装的平整表面,适用性差。而辐照消毒不存在药物残留问题,且射线穿透力强,消毒均匀彻底,适用于大量冷链食品表面和内部的消毒。
抗疫中,核工业的“隐藏技能”——利用辐照灭菌技术助力医用防护服生产让大家对核技术应用产业有了更多认识。
疫情发生后,医用防护服需求紧张,因原规范采用环氧乙烷消毒灭菌要7到14天,成为防护服供应的卡脖子环节。鉴于国外已有采用辐照方式对防护服进行消毒灭菌的应用,国家原子能机构、中核集团积极推动采用辐照技术解决防护服灭菌时间长的问题,参与起草了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医用一次性防护服辐照灭菌应急规范(临时)》。
核技术的投入,大幅缩短了医用防护服的生产周期:传统的环氧乙烷灭菌通常以天为单位,辐照灭菌则是以小时作单位,为战“疫”抢时间。(本文来自澎湃新闻)